上海市作家协会成立于1949年,是上海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现任主席为著名作家王安忆女士。
团结和促进上海作家进行创造性劳动,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努力发现扶植文学新人,鼓励作家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开展国际文学交流,维护和保障会员的一切合法权利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宗旨。
协会下设&...
团结和促进上海作家进行创造性劳动,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努力发现扶植文学新人,鼓励作家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开展国际文学交流,维护和保障会员的一切合法权利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宗旨。
协会下设&...
文汇报:薛舒创作非虚构作品《远去的人》
2015-02-06 14:30:00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两年多来,作家薛舒亲历了父亲发病的全过程。她写下了12万字的非虚构作品《远去的人》,“每一个细节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从完成的作品来看,薛舒的笔触所达到的地方远不止于父亲的“病”,还纠结着对即将断流的父系家族记忆的迷茫,以及对当下庞大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群体的疼惜。她用文学的方式弥合着令人无望的“遗忘”。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所评述:“作者写出了生活的希望,这值得尊重。文学更大的力量还是在黑暗和绝望之中透出那点光亮、那份温暖。”
写作是一种下意识的“打捞”
谈起如何想到把父亲的病作为素材写成一部文学作品,薛舒说,起初就是一种宣泄。“我抱着一种写日记的心态。写到一半的时候,开始觉得可以挖掘一下,于是就干脆不再按照日期来写,而是按照我的记忆当中的进展,不断把父亲的过去穿插在里面,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提出问题。”
“他刚开始得这个病的时候,我真的不想承认眼前这个精神病症状很严重的人是我的父亲。我脑中的父亲还是我童年印象中的很强悍、很要面子,又要表现得开明,甚至有些狡猾。现在我已经接受了,这个‘傻孩子’是我的老爸。”薛舒说。
值得注意的是,薛舒不仅写了父亲的病,也写到了父亲的早年生活和父系家族的记忆。这使得她的写作与普通病者家属的记录在立意上有着明显的分野。
薛舒解释说:“写到父亲的早年,是因为我一直在想我的老爸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我想挖掘长期的心理问题的累积。我提出的一些问题,其实是中国人的大多数家庭正在经历的,也包括不同代际之间价值观的冲突。写到更久远的父亲的家族记忆,是因为医生告诉我,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平均寿命是5年左右。这5年时间我就看着他在远去,他在张家港老家的亲人与我们的联络也就越来越少,那种密切的走动将来不可能再有。对于从出生就在浦东的我来说,这个原本就不很接近的‘根’也就更虚远了。在写作时,这种精神和血缘上的上溯,是一种下意识的‘打捞’。”
病患群体正在走出“隐身”
似乎有一种使命感在催着她完成这个题材。“如果我现在不去写,那么很多人都会去涉及这个题材,因为现在社会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太多了。”在她看来,交流太少,社交封闭就是隐形的杀手。“以前,无论是在村子里、小镇上,还是一个街道里,家家户户的老年人相互之间交流很多。现在,大楼里面邻居之间相互不走动,加上子女都不在身边,没有人跟老年人说话。”
作为病患家属,薛舒说,其实这些家庭与外界、与“同病者”家庭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大多数家庭选择默默承受痛苦。这也造就了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忽视。“父亲患病后很多言行举止,在别人看来甚至是很‘可爱’的,我也真的就是捡他可爱的地方说了,其实心里的难受不是亲历者不能体会。”
“我还想纠正一种偏见,那就是很多人以为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是没有痛苦的,因为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不是这样。我觉得父亲随时在痛苦,因为他随时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一群陌生的人,而他的心智又像小孩一样,无从去理解和把握。我感觉到父亲的恐惧,他每分钟都在惶恐、在发抖。”
薛舒把这部作品视为父亲送给她的一个礼物。“在我焦虑到没办法写作的时候,就无意识地开始写他,这是我第一次写非虚构作品。也许冥冥之中他在帮助我。”
她向记者透露,《远去的人》的电影版权和电视连续剧的版权已花落有家。“据说电影是想拍成像《桃姐》那样的文艺片,可以说明一些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但他们发现很难找演员,谁来演这个痴呆症老爸呢?没有那么简单。”
写作是一种下意识的“打捞”
谈起如何想到把父亲的病作为素材写成一部文学作品,薛舒说,起初就是一种宣泄。“我抱着一种写日记的心态。写到一半的时候,开始觉得可以挖掘一下,于是就干脆不再按照日期来写,而是按照我的记忆当中的进展,不断把父亲的过去穿插在里面,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提出问题。”
“他刚开始得这个病的时候,我真的不想承认眼前这个精神病症状很严重的人是我的父亲。我脑中的父亲还是我童年印象中的很强悍、很要面子,又要表现得开明,甚至有些狡猾。现在我已经接受了,这个‘傻孩子’是我的老爸。”薛舒说。
值得注意的是,薛舒不仅写了父亲的病,也写到了父亲的早年生活和父系家族的记忆。这使得她的写作与普通病者家属的记录在立意上有着明显的分野。
薛舒解释说:“写到父亲的早年,是因为我一直在想我的老爸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我想挖掘长期的心理问题的累积。我提出的一些问题,其实是中国人的大多数家庭正在经历的,也包括不同代际之间价值观的冲突。写到更久远的父亲的家族记忆,是因为医生告诉我,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平均寿命是5年左右。这5年时间我就看着他在远去,他在张家港老家的亲人与我们的联络也就越来越少,那种密切的走动将来不可能再有。对于从出生就在浦东的我来说,这个原本就不很接近的‘根’也就更虚远了。在写作时,这种精神和血缘上的上溯,是一种下意识的‘打捞’。”
病患群体正在走出“隐身”
似乎有一种使命感在催着她完成这个题材。“如果我现在不去写,那么很多人都会去涉及这个题材,因为现在社会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太多了。”在她看来,交流太少,社交封闭就是隐形的杀手。“以前,无论是在村子里、小镇上,还是一个街道里,家家户户的老年人相互之间交流很多。现在,大楼里面邻居之间相互不走动,加上子女都不在身边,没有人跟老年人说话。”
作为病患家属,薛舒说,其实这些家庭与外界、与“同病者”家庭之间的交流并不多,大多数家庭选择默默承受痛苦。这也造就了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忽视。“父亲患病后很多言行举止,在别人看来甚至是很‘可爱’的,我也真的就是捡他可爱的地方说了,其实心里的难受不是亲历者不能体会。”
“我还想纠正一种偏见,那就是很多人以为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是没有痛苦的,因为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不是这样。我觉得父亲随时在痛苦,因为他随时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一群陌生的人,而他的心智又像小孩一样,无从去理解和把握。我感觉到父亲的恐惧,他每分钟都在惶恐、在发抖。”
薛舒把这部作品视为父亲送给她的一个礼物。“在我焦虑到没办法写作的时候,就无意识地开始写他,这是我第一次写非虚构作品。也许冥冥之中他在帮助我。”
她向记者透露,《远去的人》的电影版权和电视连续剧的版权已花落有家。“据说电影是想拍成像《桃姐》那样的文艺片,可以说明一些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但他们发现很难找演员,谁来演这个痴呆症老爸呢?没有那么简单。”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文汇报:文学批评“标尺”如何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