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和促进上海作家进行创造性劳动,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努力发现扶植文学新人,鼓励作家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开展国际文学交流,维护和保障会员的一切合法权利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宗旨。
&n...
在上海抗疫的“第一时间”,平凡人挺身而出,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画卷
2020-04-13 11:55:00
“疫情时期是个特殊的生活时段,它能透视每个作家内心的光明与黑暗、自私与无私、道德与良知、参与和逃避,甚至是考量你是否可以真正成为作家的一面镜子。”今天(10日)举行的上海抗疫纪实文学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这番话,引起在座来自文学、出版、影视等多个领域上海文艺工作者的共鸣。
今年初,何建明因偶然原因留在上海。80多天时间里,他切身感受上海抗疫进程,写下20多万字各类作品。纪实文学作品《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不止何建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所有人都是这场战“疫”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上海作协旗下《上海纪实》电子刊推送抗疫纪实作品近30篇,这其中既有专业作家,也有来自医务界的行业创作者的亲身体验与观察;作品题材则涉及上海抗疫的多个方面,包括支援武汉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本地医疗和防疫人员的奋战、关口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坚守、志愿者和普通市民的奉献等方方面面。“身边这些真实人物,在我的笔下定格成像。”来自上海曙光医院的青年作家许丽莉说,能参与记录这段不寻常的时光,记录同龄人果敢担当的青春岁月,特别有意义。
“上海方案”划定纪实文学格局
“战‘疫’的格局与发展趋势,应该是文学艺术的核心关注点,也就是我们说的‘上海经验’‘上海方案’。写作的‘方位’对了,作品才有气度、气势和气魄。要更生动、精彩和艺术地展现我们的制度优势、执政理念和中国故事最闪光的部分。”何建明说,“面”是作品的“舞台”“格局”“高度”,“点”是这种舞台、格局、高度的“灯火”“血肉”。
在上海期间,这位报告文学“老兵”深入古北社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浦东机场、援外物资上海基地等抗疫一线实地采访,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正是《第一时间》的“血肉”所在。“书写疫情特殊时期的城市,还要洞察它每时每刻变化着的表情。这些最生动、最丰富、最立体也最真实、最深刻的表情,是城市内在的质的呈现。抓住这种表情,也就抓住了城市的精神与灵魂。”何建明说。
“作为中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同时又是重要口岸的上海,始终面临疫情防控的压力。此时此刻,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我们仍在作战,筑牢防疫闭环。”在上海市疾控中心综合处处长王彤看来,防控重大传染病使命重大、任务艰巨,采写记录这段历程的报告文学,探寻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市民表现出的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具有特别的价值。
“从历史细节中寻找抗疫宝典,62年前毛泽东同志获悉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后写下——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今天,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这三者仍然是战胜疫情的最佳组合。”王彤说,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上海防疫的重要经验,信息公开透明是上海抗疫的重要特点,“把防控疫情的知识与技能教给民众,‘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深入市民心中。让防疫经验成为健康生活启示录,让城市管理更精细,市民生活更健康、更文明,希望在更多纪实作品中看到经验和实践的呈现。”
专业作家“护航”行业写作者
“有人说,近处无风景,身边无伟人,但不妨碍‘时势造英雄’。平凡人响应时代的召唤,不负所学,以己之长,挺身而出,这就是英雄。一个人是一道风景,集聚在一起,构成了这个时代的英雄画卷。”这是许丽莉的切身感受。
万字报告文学《“战地”日记》记录了曙光医院6名护士,从驰援到回沪,两个月间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许丽莉说,这两批她的同事都是危重症医疗团队,她梳理提炼加工同事们从武汉发来的日记、微信对话及朋友圈动态,加上从新闻报道获取的事件材料,创作、修改8稿才定稿。
“从大年夜看到3位同事出征驰援的照片开始,我萌生了用文学形式记录这次事件的想法。看到董春玲把长发剪成小平头的照片,我流泪了;紧接着看到一份入党申请书,太催泪了;之后,他们从武汉传来的日记,医患之间、战友之间、援鄂人员和武汉当地志愿者之间的种种细节,经常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很寻常,但就是感人至深。”许丽莉说,“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选择这份职业,时代交予这样的使命,也向我交付了使命,就是发挥写作特长,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记录下来。哪怕是最朴素的记录,我也希望用我的真挚和诚意,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让后人知道,庚子年有过这样一件事、有过这样一群人。”
许丽莉坦言,自己当初没有太多报告文学写作经验,上海作协副主席薛舒一直关注、指导她的写作,如何“抓取平凡中的感动”“写出普通人的伟大”“挖掘细节”等,让她越写越有信心。“这两个月的整理采写过程,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写作体验,对一线战士们的担心、思念、心疼、崇敬等情感交织,跟随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我亦悲欣交集。因为有爱有牵挂,他们才会担心落泪,同时更加勇敢无畏。我告诉自己,要更好地呈现让我数度流泪的同事们、战友们的故事,就要做到文不厌改。”
跑好纪实文学创作接力赛
上海是中国现代纪实文学的发祥地之一,从夏衍的《包身工》到改革开放以后《大雁情》《小木屋》等优秀报告文学,为时代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近年来,上海作协推进“红色起点”“红色足迹”创作项目,纪实文学创作正逐渐成为组织重大主题创作、推动上海文学创作全面繁荣的重要方面。
“上海是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热土,是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不缺好的题材,等待着创作者敏锐的发现、发掘和大手笔的书写。”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这次抗疫创作涌现了一批有潜力的写作者,要引导这些“好苗子”有传承传统的担当和与时俱进的锐气,让纪实文学既属于纪实,更属于文学,属于文学写作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浦东史诗》到《革命者》再到《第一时间》,何建明已接连写下三部聚焦上海历史与当下的纪实作品。“在这三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所看到的上海,将是21世纪中国文学再次出现高峰的‘风水宝地’——先进的社会物质生活环境、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汇集地、丰富多彩和急剧变化中的新人类聚居地、走在世界发展最前沿的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何建明说,“这次疫情中,上海所表现出的城市管理水平、统筹能力、政府与民众的默契配合和有思路、善应变、有智慧、善创新等优势与经验,如何使之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经验,上海文学、新闻、艺术、影视等工作者不妨联合起来。”
“作家回应时代,出版人出版传播这种回应,都是试图与时代、与社会生活建立起深度的联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说,目前该社正紧锣密鼓推进《第一时间》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将为上海成长起来的青年纪实文学作者持续提供出版平台。
“写作者如何提升对现实的感悟能力、如何扩大认识现实的视野、如何保持快速反映的能力、如何处理好大结构和细微素材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写作在继续,学习和思考不会停息。”王伟透露,上海作协计划在反映上海抗疫实践的同时,动员海外华语作家群体,聚焦中国、上海支援全球抗疫,突出全球抗疫中国贡献的主题,继续推出系列纪实文学作品。“这场战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斗争,这场写作接力赛还要跑下去。”
上一篇:上海首个大型“抗疫”展全景呈现:召唤、逆行与战“疫”瞬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