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和促进上海作家进行创造性劳动,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努力发现扶植文学新人,鼓励作家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开展国际文学交流,维护和保障会员的一切合法权利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宗旨。
&n...
好的民俗写作能串起漫长的民族历史
2018-07-19 10:55:03
左至右为黄德海、肖江虹、李宏伟、孟小书
7月7日,电影《百鸟朝凤》原著作者、小说家肖江虹携最新作品《傩面》来到思南读书会第253期的现场,与小说家李宏伟、《当代》杂志编辑孟小书、评论家黄德海共同探讨小说写作的难度,以及好的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捕捉文明消亡刹那的“闪光”
谈及创作《傩面》的过程,肖江虹用“费力、费神”来描述自己的体验。为了更好地呈现傩戏风俗,在动笔之前,他前往傩戏最发达的贵州思南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之所以将笔触伸往贵州的边缘山区,肖江虹希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地区文明在消亡时的“那一道闪光”,文学性也由此迸发。在田野调查中,肖江虹尤为关注傩戏的演出场面,亲身感受原始纯正的民俗。“小说当中傩戏很多唱词,傩面师唱一句,我记一句”。于是日积月累地形成了长达七万余字的文字记录,远远超过小说最终成稿时的三万余字。肖江虹也坦言说小说创作时的难度之一便是要承受这巨大的体力劳顿。
肖江虹
在肖江虹看来,唱词中包含了丰富的地区文明成就。民俗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串起民族的漫长历史”。民俗落实到小说中只是一个符号化的体现,而文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为了探究人在民俗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肖江虹连续写了三部涉及民俗的小说,分别是《百鸟朝凤》《蛊镇》《傩戏》。
提到“蛊”,可能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恐怖传说。肖江虹则为“蛊”正名,苗族制蛊的初衷仅是为了保护村寨的安全,从而使用迷幻药来驱逐试图掠夺村寨的土匪,并非像后世所传的那样耸人听闻。黄德海认为,这般带有禁忌意味的民俗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寸”,但百姓并未意识到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由此,黄德海认为“肖江虹的小说把这部分的不知变成了可知,从一个最原始的民俗层面提升为了保护艺术的意识。”
黄德海
民俗与现实的冲突与碰撞
李宏伟用“元气充沛”来形容肖江虹的文字。其一,肖江虹从小说中的人物生存状态入手,“小说中村民的生活条件很艰苦,造成他们地区随时可能会迎来死亡,容不得有过多抒情和犹豫的地方”。其二,李宏伟认为“外部世界的破坏性力量”打开了肖江虹小说世界中的封闭格局。当原始的村庄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村民不再能固守原有的生存方式,下一步便必然是与外部力量产生对抗。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小说的内在表现更显冲突与张力。
李宏伟
在孟小书看来,肖江虹是一位现实主义根底扎实的作者。无论是从早期的《百鸟朝凤》,还是到现今的《傩面》,肖江虹始终致力于探讨民俗与现实的文化冲突。谈及对于《傩面》的阅读感受,孟小书说到:“尽管带有些许梦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但所有情节都不是莫名而来的,而是有所根据。”
孟小书
肖江虹用贵州方言为在场的读者朗读《傩面》中的一个片段,接着李宏伟用普通话再进行了一遍朗读。通过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既感受到了纯正方言所独有的魅力,同时贵州方言区域之外的读者阅读时也并无理解障碍。黄德海由此推想肖江虹构思时是“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过渡”。人物对话采用方言的思维展开,但呈现在文本中的“声音”却是典型的普通话用词,声音和语言的层次性便随之凸显。
好的作品能够引领阅读方向
肖江虹的创作理想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写作,而非是局限于写给特点区域的人群观赏。对于如何写作,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是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根植于自己擅长的领域,然后再熟悉的领域深度挖掘。”同时,肖江虹指出,小说家在创作时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力求突破。好的小说家也仅是为了去迎合读者的阅读口味,更重要的是引领一种好的阅读方向。
现场读者
黄德海从肖江虹的小说中感受到了“静水深流”的罕见力量。小说里有这种力量便显得弥足珍贵。在他看来,包含《傩面》在内的这一系列民俗小说提供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可能性。“虽然这个世界携带着一些风风雨雨,但它其实是艰难里面片刻的安静。”当读者的注意力沉浸在蛊和傩戏的世界中,也缓解了外界带给人的焦躁。正如黄德海所言,“好的作品像安魂曲一样能给予人安慰”。
读者提问
在孟小书看来,好的写作者需要具备开阔的眼界、人物属性的代入感以及合适的语言风格。她也将写小说的过程类比为极限运动,两者的共性无疑都是艰难困苦。孟小书也补充道,“创作过程中对自己不能有所怀疑。”
李宏伟认为小说的难度不是人为地制造障碍,而在于作者需要准确地通过文字来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黄德海从肖江虹的小说中看到其写作的用心,尽管肖江虹在创作过程中承载了巨大的身心疲惫,但只要读者能认真去阅读、去体会,那无疑是给了作者莫大的慰藉。
嘉宾们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53
现场:李伟长
撰稿:关 玥
摄影:隋 文
编辑:黄诗雨
上一篇:凌晨四点的上海曾经让我感受到开阔和力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